推动西安高质量发展 蓝田、周至、港务区、浐灞今年这么干

推动西安高质量发展 蓝田、周至、港务区、浐灞今年这么干

蓝田县普化镇陈家滩村的水麓蓝山民宿在青山的映衬下格外美丽(资料图片)记者 郝钟毓 摄

3月22日,西安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全力推动西安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蓝田县委书记林梅,周至县委书记闻其伟,国际港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浐灞生态区党工委书记孙艺民介绍有关情况。

蓝田县

培育孵化电商主体 让群众的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过去一年,蓝田县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产业质效有效提升,城乡融合加速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实施重点项目101个,完成投资113.9亿元,项目数和投资额分别增长21.69%、33.74%,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排名全市第二。

“全县果蔬种植面积13.96万亩,产量21.3万吨,蔬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增速位列全市第一。”据蓝田县委书记林梅介绍,蓝田县先进制造业、电子商务等产业集聚发展,全县电商企业累计达到2130家,实现年度电商交易额41.1亿元、增长37.6%,交易额位居全省第二。

滋水大桥和滋水北路建成通车,蓝水路改扩建、长坪路雨污分流及道路提升、迎宾路人行道改造提升全面完工,蓝田县城区道路更加通畅便捷,城市功能设施日趋完善。蓝田县在全市率先建立“林长制”,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72天,优良天数和综合指数稳居全市第一。新建扩建小学、幼儿园4所,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校38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覆盖率100%,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

今年,蓝田县将以“六大突破”为抓手,即:

在现代都市农业上实现新突破。打造川塬果蔬、横岭畜牧、山区特色种植三大产业板块,全县果蔬种植面积将达到13万亩以上,将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农事体验、民宿、美丽乡村等深度融合,依托电子商务产业园,培育孵化电商主体100家,让群众的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在旅游产品提升上实现新突破。推动猿人遗址、荞麦花海等景区提档升级,加快旅游风景道、骑行专线等“慢游”设施建设,实施旅游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发展特色民宿50家,打造精品旅游线路3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0亿元。

在城市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推进县门街东延伸片区、陈沟岸片区综合改造,实施向阳路、迎宾北路、健康路等重点市政道路改造建设,推进城区集中供热、县体育中心建设,新增城市绿地2万平方米,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宜居宜业宜游品质县城。

在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串点连线、连线成片、提质扩面,建美丽宜居乡村,做优“土特产”文章,带动群众增收,力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万元。

在就业促增收上实现新突破。整合各类培训资金项目等职业教育资源,办好蓝田厨师学校、蓝田家政学校,建好蓝田汽修学校,培育职业技术人才1.7万人,建设地域特色劳务强县,促进群众高质量就业。

在营商环境上实现新突破。纵深推进“数字化”改革、“放管服”改革和“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聚焦重点产业链精准招商,下势破除要素供给等瓶颈制约,招引含金量大、含绿量足、含新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20个以上。

推动西安高质量发展 蓝田、周至、港务区、浐灞今年这么干

秦岭山下周至万亩猕猴桃迎来丰收季(资料照片) 记者 窦翊明 摄

周至县

做好生态价值转化文章 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固本强基

过去一年,周至县全力推进“奋战一三五、振兴金周至”战略目标,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成效——乡村振兴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成色更优、经济发展稳中有进、产业质效持续提升、民生福祉更加殷实。

周至县整合涉农资金3.15亿元、实施项目139个,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10个,高标准建成美丽村庄20个,成功创建全省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县。同时,周至县坚决守好大秦岭、护好黑河水,“空天地网”一体综合监管体系初步形成,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47天,蝉联“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周至县稳投资、稳就业、保市场主体,出台7方面27条稳经济政策措施,发放企业贷款12.8亿元,新增各类市场主体4178户,实施项目153个,完成投资150亿元,项目的规模、数量、质量均创历史新高。

“我们始终把猕猴桃产业作为‘一号工程’,大力实施猕猴桃产业‘三步走’战略,强力推进‘九大提升工程’,周至猕猴桃以58.28亿元第9次蝉联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猕猴桃类榜首。”据周至县委书记闻其伟介绍,周至县举全县之力服务保障高新区集贤园发展,集贤园连跨“税收过亿、工业产值过60亿、固投过40亿”三道大关,合作模式迈入新阶段。

作为全市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主要的“水源地”,今年,周至县将下大力气做好生态价值转化文章,全力建设有生态、有产业、有生活的“金周至”。

扮靓和美周至“新颜值”。持续深入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压实“林长制”“河长制”责任,打好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治污组合拳,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周至实践路径,加快环山路两侧村庄改造提升,推动美丽乡村连点成线、织线成面。

抓牢项目建设“牛鼻子”。全力抓好139个总投资545亿元的重点在建项目建设,完善62个总投资258亿元的前期储备项目手续,力争年内重点项目投资额突破205亿元。加速推进猕猴桃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鄠周眉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跟进周乾高速公路等项目服务保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固本强基。

做优营商环境“强磁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大力推进“异地通办”,不断升级完善“周到办”服务体系,持续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

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推进猕猴桃品种选育、品牌创建、品质提升,加快猕猴桃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一期)基础设施、科研站所等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进一步健全与高新区合作机制,强化园区发展保障,聚焦研学在周至、康养在周至、旅居在周至“三张名片”,持续开展“源来周至·多来多福”系列旅游推介活动,打造特色旅游线路、旅游品牌,建设旅游经济强县。

推动西安高质量发展 蓝田、周至、港务区、浐灞今年这么干

国际港务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资料照片) 首席记者 王健 摄

国际港务区 浐灞生态区

紧抓“北跨”发展机遇 在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上做表率

过去一年,国际港务区以“建设世界一流内陆港,打造‘双循环’核心枢纽”为目标,全力加快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浐灞生态区以“国际生态会展城”为依托,着力打造“中西部第一会展品牌”,两区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据国际港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浐灞生态区党工委书记孙艺民介绍,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综合实力加速跃进、高水平开放捷报频传、高质量融合赋能发展、高品质民生持续改善。

项目高质量建设

民生持续改善

国际港务区固投增速、社消增速、跨境电商交易额等11项指标居开发区第一;加快建设总投资206亿元的18个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支撑项目,西安国际港站成为全国第一个拥有3束6线到发线18条铁路场站,可满足每年10000列开行需求,2022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总量4639列,增幅20.8%,在全国72个开行城市中开行量稳居第一;加快推进港产、港贸、港城融合发展,康佳、京虹、硕达等工业项目投产运营,2022年互联网产业交易额超过2200亿元,约占全市40%,深入推进“北跨”渭河战略落地实施,积极拓展科技创新和国际产业合作新空间;引入交大附小、附中、西工大幼儿园,10所学校建成投用,新增学位9600个,交大一附院国际陆港医院即将竣工投用,安置房建设全市领先,灞河国际港务区段被评为“全省幸福河湖”。

浐灞生态区生产总值增速、环境质量满意度、公众满意度提升幅度、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项指标居开发区第一,5项指标跃进至开发区前三;推动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总领馆进驻,领事馆区签证国别超20家,举办中俄农业合作线上交流会,“通丝路”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服务平台全面运营,入驻外贸企业300余家,覆盖陕西80%的县域地区;聚焦文旅深度融合,全国一线品牌保利大剧院正式开放,华夏文旅加快创建4A级景区,实现旅游收入44.8亿元;建设儿童医院浐灞分院、前海人寿西安医院、通用环球浐灞中心医院等5家三甲医院,新建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示范性养老院,建成15个社区养老服务站,新改扩建学校6所,助力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学有所教”。

在打造内陆改革开放

高地上做表率

今年,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将紧抓“北跨”发展机遇,着力在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上做表率,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

聚焦发展活力,对外开放再提质。国际港务区将推动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量质“双提升”,优化班列运行组织,保持全国领先;持续扩大“+西欧”朋友圈,加强与沿边口岸和沿海港口合作,加大与境外铁路公司和国际船运公司合作,全面构建国际化现代化的物流体系。浐灞生态区将深化“国际会展+自贸+保税”组合发展,拓展“一带一路”贸易之家功能,加快创建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打造西安东部国际文化交流核心区,构建一园、一中心、一平台、一仓、一馆的“五个一”格局。

聚焦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再提速。国际港务区将加快康佳二期、汇芯、国网、西部超导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再新引进制造企业20家,打造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再引进国际物流、跨境电商、直播企业100家以上,打造“一带一路”电商中心。再引进总部企业10家以上,加快渭河南岸总部企业聚集区建设。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心建成投用,积极举办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和文艺演出,全力打造面向“一带一路”文化、体育、教育、科技、法律的国家级人文交流平台。浐灞生态区将强化投行思维、链式思维,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新引入招商项目45个。全力推进44个省市级重点项目建设,打造西安设计之都浐灞承载区,构筑总部经济新高地,叫响“星河入梦灞上夜”文旅品牌。

聚焦城市品质,营商环境再优化。深入推进“名校+”工程,加快学校、医院、安置小区等民生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渭河南岸绿带绿化、生态修复及周边基础设施工程,切实将“把渭河打造成西安城中河”的拥河发展模式落到实处。持续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营造一流国际营商环境。

聚焦队伍建设,作风能力再提升。坚持“人在事中练,刀在石上磨”理念,推动干部到招商引资、城市运营、项目建设一线,着力打造一批懂经济、懂市场,会招商、会服务的“野战部队”,突出差异化考核激励导向,建立科学干部培养体系。

打通中欧班列换装

堵点难点

“今年以来,国际港务区以终为始持续扩大中欧班列优势,紧抓班列运营不放松,班列开行量持续稳定增长。”据孙艺民介绍,今年1—2月,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668列,较去年同期增长23.5%,运送货物总重52.6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31.8%。截至3月21日,已突破1000列(达到1006列),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稳居全国第一。

国际港务区将保持中欧班列长安号运营水平全国领先,推进中欧班列出口集结中心和西安港智慧通关系统3月底前投入使用,粮食铁路专用线和进境粮食指定口岸6月底建成投用;启动与二连浩特、满洲里等沿边口岸换装场站建设,打通中欧班列换装堵点难点;与山东港、上海港、宁波港等港口合作,高频次稳定开行铁海联运五定班列(定地点、定线路、定车次、定时间、定价格);加强与中远海、马士基等船运公司合作,进一步畅通陕西企业出海口;开通宝鸡、商洛等“+西欧”集结线路,完善集结中心次级节点建设;加大境内外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开行频次,积极申请开通全程时刻表进口班列,不断提升班列运行效率。

国际港务区将通过持续完善口岸建设、加强内外合作、优化服务效能,助力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全力构筑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化现代物流体系。

本组稿件由记者 杨耀青采写

来源:西安晚报

原创文章,作者:afeng135,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rip-surf.com/50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