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北京科协新媒体
一周重大科技新闻精选
带您了解最新科技前沿
一周前沿科技要闻目录(2023.2.25~2023.3.3)
01
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研制成功
02
北京市建成24个高校高精尖中心
03
04
世界首次!双光子显微镜首获航天员皮肤三维图像
05
科学家首次观察到量子隧穿效应
06
国家种质库2.0建设启动
07
中国科大制备出高效稳定的钙钛矿单晶LED
08
首列国产氢混合动力铰接轻轨车下线
一周前沿科技要闻目录(2023.4.17~2023.4.23)
01
2023中关村论坛将于5月举办
02
全球首台快速土壤检测设备在北京研制成功
03
科技部 中央宣传部 中国科协关于举办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的通知
04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支持的两项重大医学成果转化落地
05
北方最大工业CT检测中心在京开工
06
中国科学家精确测量银河系“体重”
07
国内首条海底地震勘探节点采集装备生产线投产
08
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264万个
经国务院批准,2023中关村论坛将于5月25日至30日在京举办。本届中关村论坛由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年度主题为“开放合作·共享未来”,设置论坛会议、技术交易、展览展示、成果发布、前沿大赛、配套活动六大板块。在主会期外举办贯穿全年的常态化系列活动。
近日,记者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获悉,由该院自主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快速精准低成本土壤现场监测传感器“知土”已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实现38个土壤指标的精确测量,将原需数周的实验室检测周期缩短到了田间10分钟,这一技术领跑全球。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将共同主办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
4月15日上午,2023积水潭骨科新进展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论坛上,“围肘关节系列技术成果”“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和“关节手术机器人产品技术成果”共三项重要科技成果签署转化协议,转化金额近2亿元。其中,由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前期孵化支持的“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 “关节手术机器人”两项成果分别与北京罗森博特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成果转化金额达1.8亿余元。
日前,投资2亿元的俐玛光电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俐玛光电”)北京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在京开工奠基,落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北方最大工业CT检测中心,该基地项目达产后年产值达3亿元人民币,将在高精度智能三维CT测量技术领域取得不断突破,逐步打破工业CT检测市场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4月20日,记者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获悉,基于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和美国APOGEE巡天的观测数据,我国天文学家精确测量了距离银河系中心1.6万光年至8.1万光年范围内的恒星运动速度,并估算出银河系的“体重”约为8050亿个太阳质量。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报》。
4月20日,国内首条海底地震勘探节点采集装备生产线在天津投产,标志着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底地震勘探节点采集装备实现产业化制造。该装备如同安置在深海的“地动仪”,能够接收到万米深地层传回的比蚊子声还小150倍的地震波,并据此描绘高清油藏数据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4月20日发布消息,截至2023年3月底,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264万个,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端口数超过1793万个。
原创文章,作者:afeng135,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rip-surf.com/50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