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家骏
伊万娜的命运和性格成长过程是复杂的,应该把她放在具体环境中看待。这位女青年不同于由苏维埃学校和共青团培养的卓娅和青年近卫军们,她是在波兰地主和资本家统治的西乌克兰和宗教家庭里度过少年时代的。因此,当暗藏敌人阻挠她进大学并且污蔑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时,她就深信不疑而抱怨在心了。宗教鸦片的麻痹,个人的不适意,给反革命分子造成了空隙。于是她有可能被拉入劝说同胞降敌的修女队伍。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伊万娜善良和爱国的一面。她虔诚信仰宗教是源于她确信教会能够以慈悲为本。这种被敌人利用的愚昧的善心一旦同认清反动教会是敌人的间谍、是卖国者、是帮凶的事实相矛盾,伊万娜就不能不考虑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了。法西斯残酷地杀戮和掠夺、大主教拒绝拯救犹太族人民而协助敌人杀害同胞,使伊万娜动摇了起来。血和火的现实固然给了伊万娜,但是在她一生中起着极大作用的,需得提到苏军大尉茹尔仁柯和别的战友。他们在集中营里坚贞正义的行为、高贵的革命气节,体现了苏维埃的优秀品质,这深深震动了伊万娜。加上人们对伊万娜的质问,不能不使她比较仔细研究一下“东风给你带来了什么”“西风给你带来了什么”的问题。因此,及至她当时入学被阻的事真相大白,及至她考虑到自己的青春、地位、命运与前途,伊万娜开始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在这些复杂过程的转捩点上,导演展出了伊万娜的面部的特写镜头,极为集中的纳入了各种画外音:主教的伪善之声,难火中儿童的呼救,大尉的质问,敌人的狞笑……异常紧凑、异常激剧的旋律,奏出了伊万娜的“还魂曲”。影片富有说服力地揭示了伊万娜买剪刀营救三百战俘这一行为的深刻根由。
我们觉得令人可佩服的是,当幼稚的伊万娜轻信了父亲的假信而被捕、脖子上套着绞索的时候,她没有眨眼,没有再受迷惑,而是撕下项上十字架,以壮烈的牺牲唱出了生命的凯歌。辽阔美丽的乌克兰土地在她悬空的脚下展铺到辽远的天边,像是说明她的永生。
(刊于1961年9月1日《西安日报》)
(马家骏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原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原会长、陕西诗词学会原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原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独著有《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美学史的新阶段》、《诗歌探艺》、《世界文学探究》等12种;与女儿马晓翙二人合著《世界文学真髓》、《西洋戏剧史》等4种;主编有《世界文学史》(3卷)、《高尔基创作研究》等9种;编辑有《欧美现代派文学30讲》等4种;参编合著有《马列文论百题》、《文化学研究方法》、《东方文学50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等40多种。
名列《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剑桥《国际传记辞典》(英文第27版)、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国外俄罗斯学专家名录》(俄文版)、《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40余种。)
原创文章,作者:afeng135,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rip-surf.com/41876.html